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Day 351—意見與觀點3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351—意見與觀點3


這裡簡單說明我從事帶領人際關係團體十多年的經歷中對於如何帶領團體真正的到達隨著關係而來的成長為目標的基礎下所產生的領悟和轉變。也就如何由一個放任意見的非結構團體帶領者,轉變成為在自我覺察中將團體帶回此刻現實中分享觀點的引導者的過程。

原本是由歐文亞隆的團體治療理論中得到的啟發而贊同一個團體諮商的優勢便是可以在一個如同小型社會樣本的互動中由彼此的反應協助自己和他人在團體中映照和看見自己的人際行為模式,於是可以在這個看見中去調查原因和發現盲點,因此可以在覺察和了解自己的模式的無效之中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改變自己,於是在人際關係中人們可以領悟到必須總是藉由自己的改變於是才能夠幫助他人改變。

所以在一個團體中,團員們被鼓勵勇敢的接受挑戰並突破自己,誠實的表達自己的同時也勇於接受他人的回饋於是看到自己。然而這樣一個非結構性的團體,也就是沒有特定的活動和主題,團體的話題依照每個人當天提出分享的事物以及當下的團體動力基礎來引發討論的情形下,有一個前提便是必須要假設這個團體有這麼一個理性客觀的基礎和動機來推動於是可以朝向對每個人的成長和改變有所助益的方向進行,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理性客觀的基礎的判斷準則在哪裡? 因為如果這個前提不可靠的話,這個團體對於個體和人際的改善和突破仍是沒有效用的。例如,當中若有一個人很直言的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但若其特定的表達方式在這個文化上普遍不認同,或者在場的人們大都有相同的負面投射的時候,多數人的回饋便無法做為當事者可以參考改變的依據。

這樣說來,一個以每個人共同的正向情緒基礎做為認同他人行為的標準的時候,這個團體不過仍然就僅是做為一個以傳統文化教育方向為原則的維護機制罷了,同樣的團體氣氛或凝聚力若是以正向思考和情緒為基礎所刻意營造,那麼個體仍在一個臨時的假像中認同這個群體,事實上卻對個人和團體整體的走進真實完整的人際關係是沒有關聯的。

而這個真實客觀的基礎實就是物質現實的這裡,由團體的經營中看到了單單任由團體成員自身如同人格習慣模式所產生的互動來影響/協助改變個體的人際關係是徒勞的,僅能在心智意見之中共謀的繼續的構築認同心智,於是一個團體帶領者若能以堅實的物質現實當下為基礎做示範與介入便可能產生關鍵的影響,所以我開始由一個從旁被動的協助者轉變成為一個將團員由意見帶回物質現實情境的觀點的主導者,在這當中也將自己在進程中的學習與領悟應用出來,如此在較有效的方向上推動個體的自我領悟。

在這整個過程當中,我由一個表面上戴著面具傳遞知識而深恐傷害學生於是影響到我的個人評價和觀感故而被動和無效的老師,逐漸的轉變成為在物質現質的看見與覺察中應用自己的領悟並在信任他人如同自己的生命中更有效傳遞訊息的從事人際互動的帶領角色。這也可以是我們如何可以在進程中藉由在工作與生活中與他人互動可以產生影響力卻不會因此更加疏離社群的一個例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