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實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實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對生命最好的生活方式--1



對生命最好的生活方式--1





1.      認識並活出我最大的潛能--1

這個知識我很早的時候就聽過和領悟過。剛開始的時候非常的感動,認為這是真的,每個人都可以是完整與完美同時擁有無限的潛能可以活出自己。而且也曾經在生命的表達中去實踐,但是當我在人生中遇到不同的挫折的時候,我自然而然的就又會轉移到那些瑣碎的事件當中以為當下的理解和情緒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得知當我在這麼做的時候我其實正在做出與我的潛能相違背的事情,於是造成我無法真正的實踐到關於生命的領悟,這情形也是因為我沒有瞭解到自己作為心智意識系統已經掌控自己身體和生命的程度,於是允許了自己可以這麼好像就自然而然的讓自己軟弱和不完整然後理所當然的成為一個失敗者。

因此這裡討論的是,我們首先允許自己瞭解到自己作為心智系統過去是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的,去詢問自己為何在自己的計畫中總是在扯自己後腿而做不了什麼事情,去觀察到為什麼這麼多數人擁有善良的美德卻沒有讓這個世界更為改善,還有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有看到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問題的時候卻只能異口同聲的說這是無法改變的,這真是奇妙不是嗎?因為我們這麼多人集結起來正在創造的就是我們是一個失敗者而我們無力去改變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然後就實踐了不是嗎?

為什麼要提到這個世界?這裡不是在說我自己的最大潛能嗎?對了,這裡又會是一個迷失,因為我們都習慣了僅僅專注在自己的身上,自己有錢,自己和家人過好日子,自己修行,或許對於自己的情緒一直成為他人負擔的人而言能夠弄好自己就對他人做了很好的事情,但是當我們僅只專注在自己的時候,我們也看不到如果身旁的人和全體生命若是朝向不好的生活那麼自己的生活必定會受到不好的影響,所以當自己能夠發揮我們本有的能力的時候,我們有共識為了其他的人一起努力,也才能夠真正的為自己解決問題。

由此得知,活出自己最大的潛力,是必須在時刻中覺察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都在全然的實踐生命的潛力,不被心智的習慣/設計所主導而不知覺的走向失敗,同時我們也覺察到實踐自己最大的潛力同時就是改變自己和世界的基礎。那其實不過就是展現自己原本所是的生命罷了。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Day 455—民生主義 1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455—民生主義 1






三民主義是由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孫中山所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理論與政治綱領,包含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為中國國民黨的基本理論,被納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內容。

孫文給民生主義下的定義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民眾的生命。他在1924年發表的三民主義演講也提過,「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接著,孫中山談到吃飯問題,並強調這是民生主義的第一個問題。民生主義的目的在於以養民為目標,中國的糧食才能很充足。關於穿衣問題,孫中山認為人類生活的程度可分為需要、安適和奢侈三級。目前解決民生問題,是要解決需要問題





存在問題--



孫中山是兩岸的中國政府都推崇為國父的一個人物,他的政治理念也被憲法所採用,他當時推行民生主義所面臨的必須要開放農業和發展工業等等的實際科學技術層面來餵飽每個人們的問題在現代已經都發展和解決到一個程度,然而看看人民最基本的民生需要問題是否已經解決?

過去強調均富的台灣這兩年已經面臨了保守估計貧富百分之五的差距到達96倍的程度,最低的5%年收入僅平均四萬八千台幣的家庭要怎麼生活?中國大陸的貧富差距已經是世界第一的程度,但是中國卻也應該是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因為他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代表一國國內人民在某一單位時間中,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是在世界上的前幾名,擁有這樣成就的國家之內卻同時居住著無法計數的許多得不到資源而一無所有而天天面臨生死求存的家庭的事實,我們可以知道,這不是科技層面而是金錢如何使用以及分配的問題。

當我們要推行一個人人都同意的主義和理想的時候難道我們不是真正的要去實行它們讓它成為一個國家共同的生活實踐的基礎嗎?顯然的這個民生主義不是一個天外飛來的概念而是組成一個國家的要素的人民的生活保障,也是一個國家政府的各方面運作之所以得到支持的基礎,然而這個最根本的方向沒有被實現卻僅僅只是一個掛在憲法中和人們心智中的意識型態罷了。這其實也是整個世界的問題所在,其實要能夠實踐不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人類歷史中已經擁有的方法和技術一直都現成地存在,只是人們是否能夠團結起來共同的參與實踐。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Day 439—瞎子摸象-談意見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439—瞎子摸象-談意見



當你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必定先有一些決定或策略,而這些決策又依賴你所擁有的訊息,所以我們由收集訊息的角度來看意見的產生,由瞎子摸象的簡單例子來說明。

幾個瞎子站在大象旁藉由雙手的觸摸來認識大象,很快的大家有了結論,有人說大象像蛇,有人說像牆壁,有人說像扇子,有人說像繩子。如果在這個時刻大家都相信了自己所認識的是真正的大象,那麼不同的意見就產生了。顯然的,在這裡沒有一個人認識了大象的全貌,如果這個時候來投票,那麼如果多數的人同意大象是牆壁那麼這就會是投票的結果了。所以問題出在哪?如果你看得出來這當中的問題的話。

問題在於在沒有經過更多的瞭解和驗證之前就快速的做結論,並且相信自己所站的位置是固定的。在這信念當中人們會產生各種的擔憂害怕和憤怒等情緒,隨著這些情緒能量人們固守在已知的有限觀點上面。因此意見的產生,起於相對的位置,起於情緒能量,起於有限知識,起於固定的模式。這是人類在心智中處理事情時的樣貌。因為心智以自己為中心而且要維護自己的生存,但是如此這般要達到目的最後結果就會是沒有效率的而一事無成。

如何解決呢。在進程中我們經由自身的寬恕超越束縛著我們的心智信念,所以當我們允許自己處在物質現實中看待訊息的時候,會做出什麼樣的覺察和改變呢?我們會說,等一等,我摸到的像牆壁,你呢;我先來走一圈看一看大象還有什麼不同的樣貌;有人對於大象的經驗比較多,我來問問他的描述;他的答案和我的不同,我來看看他為什麼會這樣說

在這個態度中,一個人開始在真實現實中建立自我信任,因為自己開始瞭解到全體要達成共識才得以有效進行事物,而共識的基礎就在於回到這個物質現實中的真實樣貌,同時因為瞭解自己所站立的位置的有限性,所以會耐心的在時空中以及與人們的交流中去看見事物的全貌。

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個超越心智意見的過程中,不是在讓自己變成服從或壓制自己,說,喔,好吧,你說是扇子就是扇子。而是在超越有限之中,站起來去擴展自己的視野,在與人事物的一體平等中成為全體的共識和觀點,於是在脫去意見的過程之中,在走向物質生命的自信中,每個人也就是在培養自己成為有效力的決策者與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