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社會主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會主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Day 464—社會主義 2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464—社會主義 2


 

解決方法

如同社會主義本初的主張以全體共同的利益為原則來集中物資資源做出對所有人民最有效的分配以能夠照應到所有的國民生活並且富足的實際做法其實可以是簡單易行的,它需要的是真正的民主和平等的共識,也就是政府的運作是真正屬於全民的意願的,而人類必須要瞭解到若可以容忍這個世界存在著個體的富足建立在貧窮飢荒以及以他人的生命為代價的時候,在這樣一個自私的幻象和行為中是無法建立出真正的社會主義的理想社會,同時既得利益的自私者也將與世界走向最終共同毀滅的代價。

因此在制度上面我們收集物資資源的方式的出發點便是這個地球所本自具備的資源是全體生命的共同資源的這一個瞭解,而任何參與和從事資源分配運作的參政者,也就是為人民奉獻的執行者,必然必須無法自私的運用共有的財產資源。這個邏輯簡單易懂也容易獲得認同而必須一方面經由教育媒體的正確而廣泛的傳達,另一方面一切管理運作都需要透明化。

而在現階段世界普遍所接受的私有財產制度必須要建立在前述的公有資源可以首先有效的分配照顧到無法或者放棄工作者的基礎上,而願意工作者可以擁有基本收入的至少雙倍收入的設計下,便能夠解決人們擔心沒有足夠誘因驅使人民工作而導致的可能結果。


酬賞/效益--

在原本簡易可行的社會主義的方向中行進的國家紛紛宣告必須採用私有資本的方向來刺激經濟和生活水準之後,也能夠發現和正視私有財產的極端化所帶來的問題,並且去瞭解到原本的問題並不是出在社會或資本主義的理想本身而是人們普遍的欲求與恐懼的屬於自私範疇的假象和信念。而在多數和全體的共識中我們真正的突破現存的經濟體制僵局於是得以共同創造出全國民與全人類真正共同富裕的世界。


平等生命基金會---生活收入保證(LIG)提案
http://desteni.org/chinese/forum/viewtopic.php?f=49&t=813

Day 463—社會主義 1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463—社會主義 1


社會主義是一套經濟體系和政治理論,解釋頗多。一種解釋是主張或提倡公共或是整個社會作為整體,來擁有和控制生產資料(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其管理和分配基於公眾利益。其提倡由集體或政府擁有與管理生產工具,以及分配物資。又社會黨國際的法蘭克福宣言又認為:"在這種制度下,公共利益優先於私人利潤的利益。社會主義政策的當前經濟目標是充分就業,增加生產,提高生活水平,實行社會保障和推行收入與財產的合理分配". 社會主義分為了諸多流派,從建立合作經濟管理結構到廢除等級制度以至於自由聯合。實際上,無法簡單地用一個定義來包容所有流派,各派區別存在於應當建立何種社會共有的形式(包括勞工合作制、共同擁有制、國家擁有制或全民所有制),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之間的比重,生產單位應當如何管理組織以及國家在社會中的角色。總的來說,一個社會主義系統應該包括一套收集生產並分配的系統,直接用於滿足經濟需求和人類需要。物品和服務的目的應當是為了直接地使用而不是為了因資本積累需要而產生的私人利益。


 


存在問題--

這麼一個理想的公共利益優先於私人利益的強調公有制的主張無論是為了取代或者改良主張私有資本的主義以改善人類的貧窮問題都是可行的,然而很詭異的是,這個理想在許多國家中作為主要方向在執行的時候,從來都沒有達到它的最終目標理想,然後一方面主張自由(私有)市場經濟的國家對此社會主義的刻意負面宣傳,一方面宣稱在實行社會主義的國家也竟然不斷的證明著這個主義在執行上的失敗並且以貧窮作為收場,於是這個原本就停留在意識型態上的社會主義又在人類世界上更蒙上負面與難行的解讀。

有些較富有先進的國家因為所謂的自由經濟的高度發展而更願意照顧到這類經濟制度下所存在的弱勢國民於是有例如多徵富人的稅收以儲備救濟窮人的救濟金這樣的改良制度,但人們在根深的其實不自由與不平等的自由經濟的洗腦下,在這樣的被養成教育的階級意識中,富有者普遍認為那是自己的財產被拿去救濟/幫助無能力工作的人,而貧窮者認為自己獲取救濟金是一種接受施捨和顯現自己無能的狀態,於是雙方在認知上仍然是支持著貧富差距以及私有財產為主的意識型態於是無法根本和穩定的改善整體的生活狀態。沒有瞭解到每個人類與生命在地球上誕生的時刻便已經具備的無條件的生存權利與條件,而其實是人造的一些資源分配的機制所導致的貧富資源不平等的現象。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Day 455—民生主義 1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455—民生主義 1






三民主義是由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孫中山所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理論與政治綱領,包含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為中國國民黨的基本理論,被納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內容。

孫文給民生主義下的定義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民眾的生命。他在1924年發表的三民主義演講也提過,「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接著,孫中山談到吃飯問題,並強調這是民生主義的第一個問題。民生主義的目的在於以養民為目標,中國的糧食才能很充足。關於穿衣問題,孫中山認為人類生活的程度可分為需要、安適和奢侈三級。目前解決民生問題,是要解決需要問題





存在問題--



孫中山是兩岸的中國政府都推崇為國父的一個人物,他的政治理念也被憲法所採用,他當時推行民生主義所面臨的必須要開放農業和發展工業等等的實際科學技術層面來餵飽每個人們的問題在現代已經都發展和解決到一個程度,然而看看人民最基本的民生需要問題是否已經解決?

過去強調均富的台灣這兩年已經面臨了保守估計貧富百分之五的差距到達96倍的程度,最低的5%年收入僅平均四萬八千台幣的家庭要怎麼生活?中國大陸的貧富差距已經是世界第一的程度,但是中國卻也應該是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因為他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代表一國國內人民在某一單位時間中,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是在世界上的前幾名,擁有這樣成就的國家之內卻同時居住著無法計數的許多得不到資源而一無所有而天天面臨生死求存的家庭的事實,我們可以知道,這不是科技層面而是金錢如何使用以及分配的問題。

當我們要推行一個人人都同意的主義和理想的時候難道我們不是真正的要去實行它們讓它成為一個國家共同的生活實踐的基礎嗎?顯然的這個民生主義不是一個天外飛來的概念而是組成一個國家的要素的人民的生活保障,也是一個國家政府的各方面運作之所以得到支持的基礎,然而這個最根本的方向沒有被實現卻僅僅只是一個掛在憲法中和人們心智中的意識型態罷了。這其實也是整個世界的問題所在,其實要能夠實踐不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人類歷史中已經擁有的方法和技術一直都現成地存在,只是人們是否能夠團結起來共同的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