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孫中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孫中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Day 459—民族主義 1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459—民族主義 1


孫中山主張以提倡恢復中國民族固有道德,去恢復中國民族固有能力,然後結成家族,聯成宗族,才能治理中國,才能恢復中國民族精神與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礎,濟弱扶傾,成一個大同之治。
民族主義 ,亦稱國民主義國族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主張以民族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經常(並非總是)無從區分。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法統之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


 

存在問題--

民族間的社會文化習俗等的差異是這個世界中區分不同國家的一個主要基礎,在人類歷史的發展的初期間比較是自然的形成過程,因為說著共同語言的人種和族類各自在自己生長的領域中共同發展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直到人口成長和遷徙和科技發展等因素種族之間開始接觸和認識於是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形式的交流方式。例如合作連結或是競爭分裂。

孫中山在提出民族主義時的動機主要在於當時中國長期處於被所謂西方的列強國家侵略瓜分而處於滅國危機的局面,所以認為中國人民必須團結起來發揮固有的修身齊家治國的傳統道德精神才不會讓他國欺侮瓜分甚至達到濟弱扶傾成就理想的大同世界目標。

這樣的民族主義理想在現今的世界上可以看起來是如此的進行著,例如我們在媒體上面看到的世上的領導國家們販賣先進武器給予他國或者派出技術人士協助他國的農工事業等等事例而能夠說服人們去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互助世界之中,但事情真的如表面所呈現的一般嗎?

事實上在歷史中的種族主義如同愛國主義已經在這世界上造成的分離和掠奪行為一直在持續的進行著,只是作法上由檯面上的明顯武力強佔演變成為在檯面下的各種金錢和權利上的限制控管權謀欺瞞和暗渡陳倉。證據就是--這個世界上國家與國家之間人民的生活水準的差異仍然持續的發展擴大中。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Day 457—民權主義 1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457—民權主義 1




三民主義是由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孫中山所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理論與政治綱領,包含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孫中山先生主張用人民來做皇帝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國家主權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活動制度之流弊。孫中山並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第六講中,所提倡八德中強調「忠民」之美德,為民國強盛之基礎。其核心觀念強調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服務人民,人民則擁有政權支配政府。


存在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民權主義的主張也就等同於民主政治,在政治上忠於人民,也就是支配政府的應當是人民,如同於過去皇帝的地位。而民主是一個政府形式,在當中所有的合法國民可以在決定他們的生活上有同等的參與和決定權。

而我們看到無論是民權和民主的實行上卻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因為無論民主國家的政治的行使方式和權利是如何的配置,例如直接選舉或者選出人民的代表所做的決策最終都會演變成權利與金錢僅僅只有依照少數人的意願在掌控和行使的局面,也就是說無論所有的人民怎麼行使和怎麼選擇和怎麼決定,永遠都是人民在聽政府的而不是政府在聽人民的,因為人民怎麼會允許和通過僅讓少數人有利益的政策和作法?所以我們永遠看到人民的不滿意的民意調查結果和街頭的抗爭陳情,但同時人民又以為自己行使了平等的投票和決定權,民權與民主僅僅如同意識型態的虛有理論,這是怎麼回事?

在這當中所謂的自由選擇是一個迷思,因為所謂的真實的自由應當是當每個人的所有可能的選擇面向都被考慮到和被實際的調查之後才做的決定,但是政治與教育以及媒體所提出給予的選項極為有限而將人民訓練成為僅僅看到眼前的而看不到沒有提供出來的事實脈絡於是可以輕易的被有權勢的菁英操弄。在這當中尤其是在金錢慾望的操控下,有錢者可以隨時的拿錢來遊說收買所有的參與者,例如對人民的賄選和政治人物的關說,同時間媒體教育提供了富裕的花花世界讓人民追求與嚮往,於是每個人等著成為富有者然後有一天可以為自己出口氣來操弄他人,那麼這個無法實現的民主與民權等同於所有人們的共謀結果,那麼抗爭與陳情會是有效的方式嗎?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Day 455—民生主義 1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455—民生主義 1






三民主義是由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孫中山所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理論與政治綱領,包含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為中國國民黨的基本理論,被納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內容。

孫文給民生主義下的定義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民眾的生命。他在1924年發表的三民主義演講也提過,「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接著,孫中山談到吃飯問題,並強調這是民生主義的第一個問題。民生主義的目的在於以養民為目標,中國的糧食才能很充足。關於穿衣問題,孫中山認為人類生活的程度可分為需要、安適和奢侈三級。目前解決民生問題,是要解決需要問題





存在問題--



孫中山是兩岸的中國政府都推崇為國父的一個人物,他的政治理念也被憲法所採用,他當時推行民生主義所面臨的必須要開放農業和發展工業等等的實際科學技術層面來餵飽每個人們的問題在現代已經都發展和解決到一個程度,然而看看人民最基本的民生需要問題是否已經解決?

過去強調均富的台灣這兩年已經面臨了保守估計貧富百分之五的差距到達96倍的程度,最低的5%年收入僅平均四萬八千台幣的家庭要怎麼生活?中國大陸的貧富差距已經是世界第一的程度,但是中國卻也應該是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因為他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代表一國國內人民在某一單位時間中,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是在世界上的前幾名,擁有這樣成就的國家之內卻同時居住著無法計數的許多得不到資源而一無所有而天天面臨生死求存的家庭的事實,我們可以知道,這不是科技層面而是金錢如何使用以及分配的問題。

當我們要推行一個人人都同意的主義和理想的時候難道我們不是真正的要去實行它們讓它成為一個國家共同的生活實踐的基礎嗎?顯然的這個民生主義不是一個天外飛來的概念而是組成一個國家的要素的人民的生活保障,也是一個國家政府的各方面運作之所以得到支持的基礎,然而這個最根本的方向沒有被實現卻僅僅只是一個掛在憲法中和人們心智中的意識型態罷了。這其實也是整個世界的問題所在,其實要能夠實踐不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人類歷史中已經擁有的方法和技術一直都現成地存在,只是人們是否能夠團結起來共同的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