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所當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所當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Day 528—伴侶關係中的自我破壞 2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528—伴侶關係中的自我破壞 2




前面提到了在關係中的期待,觀察我自己由幻覺性的期待走過來的過程,總是很奇妙的,當時我是如此的毫無疑問的堅信著對方原本就應當要瞭解我這個感情關係中的所思所想,然後當對方呈現出誤差或一無所知的時候,我也竟覺得那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個我愛和愛我的人,竟然不知道我此刻要的是什麼?哈哈,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心智可以在一開始就自我欺騙到什麼地步,然後我竟可以因為他不知道我當刻要的是例如溫柔體貼的話語和態度,或者對於我的現況的協助,或者我對他的用心付出等等,而發起憤怒和抱怨,甚至很快的連結到一些結論,例如他是個怎麼樣的人,適不適合當伴侶之類的,完全沒有意識到那個出發點全是自己,因為一切都由我裡面的感受和情緒以及想法和期待所產生,其實我根本所認為的對方就只是我自己,我只是一直在和我所以為的他在說話,其實就只是我在跟我自己的定義和解讀的對方在說話,也就等於是在和我分裂的自己中自言自語的對話罷了,很奇妙不是嗎?

然後在期待之中我便不斷的讓自己一再失望,這當中也是因為心智的兩極化結構的實化結果,也就是說當我在心智的慾望中期待,那麼我同時就會在恐懼中失望,除非我真實的瞭解到自己的心智總是在同時間的創造了期待與失望的兩極化結構,而這個結構原本都是虛構的假象,是不穩定的能量,而非在物質現實中的真實情境。

我們再看看在關係中我們對彼此的一些行為有諸多的抱怨和爭執。我們在當中只理所當然的看到對方沒有為自己做到的事情而生氣憤怒而感哀怨受傷,卻沒有發現一切的抱怨全然來自於自己的投射,例如當你抱怨對方髒亂不整理不乾淨的時候,自己沒有看到自己也會有容許自己放縱和邋遢的時候,或者沒有看到自己對於乾淨的要求對於自己的生活帶來的壓抑束縛和不便。例如當你抱怨對方沒有盡力為了工作事業打拼而沒有用的時候,自己同時也沒有在工作上盡力或着在工作上呈現退縮壓抑的狀態,或者自己對於工作上面的過度要求所對自己造成的困擾與綑綁。例如你抱怨對方經常脾氣不好態度不佳的時候,你沒有看到自己也經常的將情緒發洩在對方的身上,卻認為自己的發洩理由才是最正當,忽略了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情緒找藉口同時造成對方的不適,等等。


生活教育免費課程 - http://lite.desteniiprocess.com/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對生命最好的生活方式--1



對生命最好的生活方式--1





1.      認識並活出我最大的潛能--1

這個知識我很早的時候就聽過和領悟過。剛開始的時候非常的感動,認為這是真的,每個人都可以是完整與完美同時擁有無限的潛能可以活出自己。而且也曾經在生命的表達中去實踐,但是當我在人生中遇到不同的挫折的時候,我自然而然的就又會轉移到那些瑣碎的事件當中以為當下的理解和情緒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得知當我在這麼做的時候我其實正在做出與我的潛能相違背的事情,於是造成我無法真正的實踐到關於生命的領悟,這情形也是因為我沒有瞭解到自己作為心智意識系統已經掌控自己身體和生命的程度,於是允許了自己可以這麼好像就自然而然的讓自己軟弱和不完整然後理所當然的成為一個失敗者。

因此這裡討論的是,我們首先允許自己瞭解到自己作為心智系統過去是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的,去詢問自己為何在自己的計畫中總是在扯自己後腿而做不了什麼事情,去觀察到為什麼這麼多數人擁有善良的美德卻沒有讓這個世界更為改善,還有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有看到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問題的時候卻只能異口同聲的說這是無法改變的,這真是奇妙不是嗎?因為我們這麼多人集結起來正在創造的就是我們是一個失敗者而我們無力去改變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然後就實踐了不是嗎?

為什麼要提到這個世界?這裡不是在說我自己的最大潛能嗎?對了,這裡又會是一個迷失,因為我們都習慣了僅僅專注在自己的身上,自己有錢,自己和家人過好日子,自己修行,或許對於自己的情緒一直成為他人負擔的人而言能夠弄好自己就對他人做了很好的事情,但是當我們僅只專注在自己的時候,我們也看不到如果身旁的人和全體生命若是朝向不好的生活那麼自己的生活必定會受到不好的影響,所以當自己能夠發揮我們本有的能力的時候,我們有共識為了其他的人一起努力,也才能夠真正的為自己解決問題。

由此得知,活出自己最大的潛力,是必須在時刻中覺察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都在全然的實踐生命的潛力,不被心智的習慣/設計所主導而不知覺的走向失敗,同時我們也覺察到實踐自己最大的潛力同時就是改變自己和世界的基礎。那其實不過就是展現自己原本所是的生命罷了。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Day 495--幸福的密碼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495--幸福的密碼



收到的轉寄訊息中時常會有類似如下故事的結論,大意是說:一位博士原本在《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的論文研究結論中得出,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透過修煉內心、減少欲望來獲得幸福。如果你是傑出者,你可以透過進取拼搏,獲得事業的成功,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但二十年過去了他再次追蹤當時聲稱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發現原本平凡的那些人雖然生活狀態可能有些改變但他們的幸福感沒有變化,但成功人士卻因為事業的變化而有了極大的改變。於是他又有了新的結論: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一臉愧疚:20多年前,我太過年輕,誤解了“幸福”的真正內涵。而且,我還把這種不正確的幸福觀傳達給了我的許多學生。在此,我真誠地向我的這些學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由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件這位研究者沒有看到的事情。首先,他的論文題目中已經先行肯定了幸福感這件事情,把幸福的感覺視為一個理所當然的所有人該追求的感覺,沒有能夠分辨的出來所謂的幸福其實有兩個基礎,一個是情緒操弄的層次,另一個是物質支撐的基礎,於是他在一開始得到的兩類結論其實是給自己一個機會看到了這兩個層面。在這個研究中,如果他能夠也將那些認為自己非常不幸福的人考慮進來的話,他會發現到平凡人(也就是物質生活並不太好的人)可以同時評斷自己為幸福或不幸福的,所以那是情緒層面的操弄,而如果他容許自己的取樣夠大到足以代表人類的貧富比例的話,他也可以發現到這個世界的人的幸福會隨著物質生活的差別而有變化,顯然的他並沒有做到如此,否則他應該早已經發現到那些極度窮困的人為了謀生,連什麼叫做幸福或者什麼是感受都已經難以分辨或定義。然而我們仍然可以就文章的表面意思上瞭解這位研究者試圖找到答案的某程度的誠實。

但很不幸的,當他在二十年後企圖追蹤這些非常幸福的人的時候,他已經將那些原本評論自己為不幸福的人拋在調查之外也完全沒有去考慮那些人,然後只片面的去看到平凡者在幸福感的穩定以及成功者因為事業的不穩定於是幸福感就有變化的情形下貿然的給了自以為真正正確的結論,卻沒有發現到他的結論其實只是在讓自己再次肯定了那視為理所當然的可以操弄的情緒感受的層面,卻放棄去看見物質實際上對於生活的幸福所造成的決定性影響,而得到這個似是而非的結論,以為因為隨著物質離去而幸福感也離去,所以幸福不應該跟隨物質而應該在心靈層面維持淡定寧靜。於是在這個結論中正式的忽視物質的影響而回頭再去肯定他原本在題目中就已經假設的幸福感的理所當然。

在這個世界上十億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到美金一元,有八成的人類每天的生活費不到十元美金,有千萬人為了生活成為奴隸和童工,每天有上萬人因為沒有吃喝而死去,這些人的幸福在哪裡?因此請不要在去相信這些無知的研究者告訴你的話,也不要去傳達這些菁英間互相洗腦的訊息,因為你的這些作為正在製造更多的貧窮和濫虐,包括你自己和你的後代,請擦亮你的眼睛,擴展你的視野,站起來為這個世界和全體生命做些真正有益的事情。

請參與生活收入保證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