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交叉驗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交叉驗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Day 438—學生聽老師的話跳樓 3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438—學生聽老師的話跳樓 3




「老師我做不到,跳樓時我好幾次都縮回來了。」

最後,心智的運作其實並不真正的在乎物質肉身的死活的。雖然每個人會在各自的層面儘可能的保護自己的物質肉身和資源來作為行為的依據,但是,這個行為的最終後果卻是對自身和全體都有害處而終至可以毀滅人類的。

因為在短視中我們好像在維護著自己的一切,但實際上這是在心智中的幻覺中維護,而在這個作為中自己一直在犧牲和消費的是自己的物質肉身以及放任地球資源的濫用,而你若真的給自己這個機會看到真實物質生命或者等到死亡之後才去回顧,你都會發現到你做為生命而活在此刻的本質要的並不是這個心智幻覺的現實。

這位小學生的極端現象給了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他要聽老師的話去執行跳樓而葬送生命的這件事情對他而言是應該的,他相信了這個是他必須要去執行的事情而去從事這件事情就代表了他自己,但若這個代表了他該做的行為是這麼重要的事情的話,能達到的他要的目的是什麼,他維護了什麼?沒有了,目的只是純粹的心智思想信念的目的,沒有別的,縱使結果是自己的死亡。如果小孩子的例子不充足,我們也能看到自古以來許多的君賜臣死,以及宗教的活人獻祭等等情況,說明這些在民族文化中顯現的心智設計由來已久,這些在文化和世界母體中顯現的奴役人類的設計明顯的告訴我們,他人或文化所給的信念比生命更為重要,然後最後這就被少數的掌權者成功的利用來奴役九成以上的人類,然後全體在心智的共謀中集體的毀壞我們所來自的物質生命。


因此由上述的人類與心智的關係中,經由這麼一個小學生的服從行為的極端例子,我們可以在當中學到和執行的是什麼?
1. 開始覺察自己的一言一行,為自己所說的和所做的事情負起責任,也就是我說的話,就是我心裡所想的以及會去做的,在這當中實踐自身作為活著的道/文字話語,於是真正的成為一個有份量的/算數的一個生命。
2. 在這當中必須放慢自己的思想和情緒過程,在它們出現的時候盡可能的覺察到這些內容並且能夠與時空中的物質現實交叉參考和驗證其真實性,給自己一個機會踏實的活在物質現實中。
3. 瞭解自己真正所是的是物質生命,於是一切的思想行為最終的目的都是在服務生命,而且是全體的生命,因為自己的生命與全體生命本是平等的互相依賴的共同體。

關於實務上該如何實踐這些要點,我們有提供DIP課程,歡迎報名學習。
DIP Lite--http://lite.desteniiprocess.com/  (短期免費課程)
DIP Pro --http://desteniiprocess.com/  (長期正式課程)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Day 434—回應能力 2



走向生命的旅程
Day 434—回應能力 2





在團體會談中很有趣的觀察是,當我 請團體中沒有說話的學員分享自己的經驗的時候,許多人會說自己其實沒有什麼要分享的,認為其他人說的都很好,其他人的問題都不是自己的問題,但是若他真的 發現到自己是可以多說一些的時候,就真的有事情可以說,而且對其他人有許多的信念和反應出來。

其實我們如果多練習覺察自己在沒有回應的情況下,腦海裡面經常都是有聲音在說話的,縱使自己對於正在眼前發生的事情沒有看法,你也可以留意到自己在裡面說著,我沒有意見,或者正在說服自己其實沒有什麼好說的,那個就是你的反應/回應,但是沒有說出來,為什麼呢?這就已經是一個壓抑的過程了,在這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還有這其中也牽涉到了我曾提過的責任分散問題,也就是說,有別人會反應,那麼我就不用說了,輪不到我的,但你請你看到其中有著什麼樣的評判和價值觀和能量正在發生著,因為當你不在回應的時候,你若不是在腦海裡回應,你就是不在現場,那麼你在哪裡,必定不會是在這裡。這些情況都是心智的兩極反應正在內部發生著,在這當中你沒有為自己負起責任,因為你與生命分離了。

這當中會有的疑問是,當我真的將內部的反應說出來了,不也幾乎都是能量的反應嗎?我不是應該不要被能量所驅動嗎?那麼我是否可以放慢速度等到我修正了自己之後再反應呢?當然是可以的,只是也要留意到同時不被壓抑的能量所接管了,要能夠突破壓抑的點,是需要拿掉許多的自我批判的,有時寧可說出來之後再修正,這樣你可以確實的看到自己的反應,看到自己如何的批判自己和投射他人於是藉由回到物質現實中的交叉驗證來改變自己,所以可以讓自己加速的處裡這些點。

於是一個團體會談其時可以是協助自己來處理關於壓抑方面的人格行為模式。我自己在帶領團體的歲月中也同時處理了自己的壓抑點,在我最初從事帶領的時候,因為很擔心自己說的話會傷到了成員,所以也壓制了許多回應,然後我觀察到這個情形下我沒有發揮到自己的能力能夠帶領的效果,我也領悟到我所擔心的其實只是自己罷了,所以我逐步的突破了這個人格模式,然後因為我在不壓抑中不帶有對成員與自己的批判,因此參與者也可以很快的發現他們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因此我能夠幫助更多的人。然而無論在什麼場合下的協助,絕對也是依賴每個人自己對於自己的擴展與生命的責任。